8月29日,由福建省创新研究院、集美大学联合主办的产研融合科技成果系列对接与学术交流活动暨绿色智能船舶成果推介专场活动在集美大学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严新平,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南峰,福建省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岿然,集美大学党委书记邱伟杰,福建省创新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云峰等出席活动,集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新华主持。
活动汇聚科研机构、行业企业、金融资本等百余名代表,围绕绿色智能船舶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展开深入交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
“当前,全球海洋经济正加速迈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林岿然表示,“此次专场活动,不仅是对集美大学在该领域最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通过成果推介、学术交流与融资路演等多维形式,架起“实验室创新”通往“产业化应用”的直通桥梁,为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邱伟杰表示,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携手更多船海领域专家在关键技术攻关、成果应用转化、高端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国家海洋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成果推介环节,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院长、福建省近海小型绿色智能船舶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俞万能介绍了三大类9款新船型,涵盖旅游观光船、公务执法船、环境监测船等领域。新船型广泛应用清洁能源与智能化技术,兼顾环保、舒适与高效,具有绿色动力、智能控制、协同作业三大特点,集中体现了福建在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创新方面的最新成果。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福建省鸿山热电集团、厦门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中远海运船舶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厦门天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南双成船舶、江龙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单位与集美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内容涵盖绿色智能船舶研发、核心设备制造、智能控制系统、绿色能源应用等多个方向,标志着福建省在构建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体系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在专家主旨分享环节,三位院士带来了高水平学术报告。潘德炉院士围绕“海洋遥感AI与轻量化船舶需求”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严新平院士系统分析了“智能船用设备与系统”的研究现状和技术瓶颈;郑南峰院士以“绿氢产业”为主题,探讨氢能在船舶绿色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与会代表围绕智能船舶设计、绿色能源技术、产业链协同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提出多项针对性建议,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海南省政协委员、海南双成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白晶表示,通过此次对接会,有机会与集美大学船舶研究团队进行深入合作,实现产品技术上的突破,这样的校企联合有助于把科研技术转换为市场化成果,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
当天下午,与会代表还前往集美湖滨水东岸码头,现场体验集美大学智能船舶科研成果的实船应用场景。新一代绿色智能船舶在能源效率、航行安全、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创新优势获得在场专家们的高度肯定。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在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促进政产学研金深度融合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不仅为福建加快建设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高地、打造“蓝色经济”发展新引擎提供有力支撑,也为 2025 年世界航海装备大会的成功举办营造了良好氛围。